各县(区)人民政府,市级各部门(单位): 长期以来,全市上下持之以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,特别是以“绿海明珠、千湖之城、百园之市”为抓手,大力加强生态保护,全市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。为充分释放绿色发展红利,将绿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着力服务人民群众生态和健康需求,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,现就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提出如下意见。 一、重要意义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,是大自然的底色,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的发展理念,将绿色发展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谋划了“美丽繁荣和谐四川”的宏伟蓝图,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,打造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的美丽环境,彰显自然生态之美、多彩人文之韵,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。 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资源、空气环境、生态文化等为依托,配备相应康养服务设施,开展森林游憩、度假、疗养、保健、养老等多功能的服务活动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,是践行“五大发展理念”和习近平总书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,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,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,是助农增收、脱贫攻坚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,也是促进眉山发展与国际接轨、建设国际山水园林城市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支撑。 二、总体要求 (一)基本原则。 1.突出国际化。强化国际化的开发理念,引进国际化的开发运营团队,坚持国际化的规划标准,突出国际化品质,在展示本地特色的同时与国际接轨。 2.突出高端化。在服务成都大都市周边森林康养消费群体的同时,瞄准高端人群,重点瞄准消费能力强的人群,开发高端产品,建设高端设施,围绕“留得住”“经常来”做文章,从一般旅游的“养眼”,往高端森林康养的“养身、养心”提升。 3.突出产业化。坚持“建设一个示范基地,发展一个支柱产业,致富一方百姓”,以机制和模式创新为关键动力,以示范带动、特色发展为重要抓手,以政府引导、市场主体为基本路径,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推动森林康养上档升级。 (二)规划布局。 用国际视野科学编制全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,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、城乡规划、旅游规划、交通规划等多规融合。注重生态红线保护,加强统筹,强力实施。具体以洪雅县为核心区域,以“五山(瓦屋山、玉屏山、峨眉半山、老峨山、彭祖山)、两江(青衣江、岷江)、一滩(黑龙滩)”为重点区域,立足三个基础条件(丰富的森林植被、优良的空气质量、便利的交通条件),实施分类指导、分类建设,着力发展五大森林康养类型(森林观景教育型、森林徒步休闲型、森林体育运动型、森林食补度假型、森林医疗养生型)。在城市近郊区、丘区和山区,分别构建不同层次、高低结合,具有眉山特色的森林康养体系。 (三)主要目标。 到2020年,全市建设森林康养林50万亩,森林康养步道100公里,市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30个;森林康养服务人数达到100万人次,森林康养年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,把眉山基本建成大峨眉森林康养核心示范区,争创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区。 三、工作重点 (一)完善规划。按照全域规划、多产融合、突出特色的要求,分层级编制形成全市森林康养规划体系。依托全市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农业园区、林场、林果基地、特色乡镇和新农村等,融入森林康养理念,高起点编制康养基地发展规划,重点完善瓦屋山、玉屏山、七里坪、黑龙滩、彭祖山、中岩寺等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划,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。各县(区)编制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、控制性详细规划,以及重要标志性项目规划,由县(区)规划委员会审定。 (二)提升资源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,加强森林资源保护、有害生物防治、森林火灾防控和平安林区建设,维护好森林康养产业持续发展的根基。提升森林康养功能,开展林相改造、森林抚育,培育大径级林木和彩叶景观林,加大樱花等赏花树种和芳香植物等具有保健功能的树种营造。建立森林康养环境监测体系,适时发布森林康养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。 (三)打造基地。加快以瓦屋山、七里坪、玉屏山、云中花嶺、黑龙滩、老峨山、彭祖山、中岩寺、竹林湿地等为重点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,抓好基地功能要素配置,强化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与运营分类指导管理。组织开展和积极参与市级、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评选,培育一批特色森林康养小镇、森林康养公园、森林康养人家等,示范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。 (四)建设步道。制定市级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标准。按照天然环保、缓坡少梯、安全舒适的要求,结合生态旅游步道、巡山步道、护林防火步道及登山步道建设,统筹规划建设森林康养步道综合体系,沿步道设置活动平台、标识标牌、休憩服务设施等。避免大修大建,注重生态保护、循环利用、因地制宜,增加游客体验愉悦感和满意度。 (五)强化功能。强化医疗和健康保健服务功能。坚持森林康养产业基地布局与医疗保健机构布局同规划。积极发展新型特色专科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机构,开展医疗保健、健康管理、健康体检、中医养生、美容养颜、康复疗养等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。强化养生保健产品服务功能。壮大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依托优质资源,合理发展林果、田园经济、蔬菜和养殖立体生态农业,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康养食品菜单和饮料、化妆品等绿色产品,打造区域特色养生保健品牌。强化养老服务功能。在森林康养基地积极配套文化、体育、教育等设施,大力发展候鸟式、度假式养老模式,积极开发中高端养老市场,提供特色优质养老服务。 (六)开发项目。根据森林康养基地资源状况、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,打造一批极具吸引力的森林康养体验活动项目,开展森林浴、森林徙步、养生温泉、养生饮食、森林茶馆、森林观鸟、森林教学、运动养生、芳香疗养、康养指标检测、森林体验、自然教育等项目建设,加强体验项目指导培训服务。统筹规划适度发展医疗保健、养生养老、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康养地产。 (七)培育主体。加快推出一批森林康养优质项目,创新投资渠道和方式,引进优秀投资者和经营团队。加强与旅游、卫生、文化、体育等经营企业协作,促进成链发展。支持现有森林经营主体优化设施功能、提高服务质量,向森林康养产业转型升级。结合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,鼓励引导大学生、在外成功人士等回乡开展森林康养产业创业,结合产业精准扶贫,大力培育一批从事森林康养产业的专业大户、家庭林场和专合组织。 (八)培养人才。加强与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合作,设立森林康养研究所,鼓励在眉高校分设森林康养学院,开设森林康养相关专业。强化人才智力支撑,吸引森林康养领域领军人才、专家顾问来眉工作。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扶贫、教育、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、残联等劳动力培训资源,针对森林康养特点,加强培养大批专业特色突出、服务水平优质的森林康养从业人员队伍。 (九)挖掘文化。充分挖掘整合眉山丰富和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,以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为载体,积极发展东坡文化、长寿文化、大雅文化、瓦屋山道教文化、悟达国师文化、田锡正人文化以及竹文化、茶文化、中医药文化等生态文化养生园及养生馆,培育森林康养文化产业,精心筹备举办一批特色会节活动。实施森林教育“100+1计划”,各县(区)规划建设一个不少于100公顷的公益性森林教育基地,设置不少于一公里的森林教育线路。鼓励学校、工会组织学生、职工深入森林教育基地,开展体验教育活动,鼓励旅游企业组织开展本地游活动,切实提高公众对森林生态、社会及经济三大效益与森林康养功能的全面认识。 (十)完善配套。提升“进入性”,加强连接森林康养基地的道路体系规划与建设,重点发展高速公路交通网络,形成广覆盖、网络化的立体交通体系。提升“舒适性”,在满足不同康养体验的同时,大力推动森林康养基地接待服务中心、停车场、饮水、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上档升级,切实抓好“厕所革命”。提升“安全性”,成立安全应急管理机构,推进人防、技防、物防“三防”建设,完善基地内警务室、医疗急救站等设施。 四、保障措施 (一)加强领导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,统筹协调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。由市级领导牵头,加强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领导,强化县(区)、部门(单位)之间协调配合,建立相互配合、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,形成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。 (二)政策扶持。市、县(区)通过安排专项资金和整合林业、民政、卫生、旅游等发展项目,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,重点支持森林康养基地、森林康养人家创建及森林康养步道建设。以融资担保、项目投资或合作开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森林康养产业发展。将森林康养规划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、城乡规划予以落实。 (三)广泛宣传。利用广播、电视、报刊和网络等现代媒介,加大眉山森林康养产业宣传推介,创作一批森林康养宣传语、宣传画册、宣传歌曲、微电影等作品,举办节庆会展、康养论坛、赛事评选、主题报道等特色活动,提升我市森林康养产业的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,打响眉山森林康养品牌。 (四)严格考核。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,实行目标管理。突出项目建设,细化年度实施方案,制订推进考核办法,健全激励机制,定期不定期督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。 眉山市人民政府 2017年9月19日